您当前的位置:山西舆情调研网 >> 舆情要闻 >> 正文

新华社痛批 “舆情过敏症”:别把群众诉求,当成该捂的 “麻烦”

来源:法策法律咨询 2025/9/16 9:11:42

  “我就网上说句家门口路灯不亮,怎么还被电话劝删帖了?”“反映学校食堂饭菜差,咋我的留言就成‘敏感信息’了?”—— 最近,不少人遇到的这类闹心事,被新华社一篇评论直接点破:有些地方干部得了 “舆情过敏症”,把群众的正常诉求,全当成了该赶紧 “灭火” 的负面舆情。今天咱们就聊聊,这种 “把民情当舆情” 的做法错在哪,又该怎么改。

  01      先搞懂:什么是 “舆情过敏症”?说白了就是 “怕声音、捂问题”      

  所谓 “舆情过敏症”,说穿了就是干部对群众的声音过度敏感,甚至 “谈声色变”—— 只要群众在网上提问题、说困难,第一反应不是 “怎么帮他解决”,而是 “怎么让这声音消失”。

  比如你反映小区水质差,想让相关部门来检测处理,他却觉得你 “在制造负面舆情”;你投诉学校乱收杂费,盼着能追回钱,他首先琢磨的是 “怎么把这条投诉的热度降下去”;你曝光某单位办事拖沓,希望提高效率,他反手就来联系你 “能不能先把帖子删了”。

  这些干部眼里,群众反映问题不是 “有难处要帮”,而是 “又来添麻烦了”“会不会影响我的考核”。于是能压就压、能删就删,以为网上没了消息,问题就等于解决了 —— 这就是典型的 “把民情当舆情”,错把群众的信任,当成了需要规避的 “风险”。

    02      为什么说这是 “认知错位”?捂得了帖子,捂不住真问题       

  新华社的评论点得很准:“捂盖子的逻辑,是看不见、听不到就等于没问题。” 这种想法,本质上是一种严重的 “认知错位”—— 把 “应对舆情” 简单等同于 “消除声音”,却忘了真正该解决的是 “问题本身”,而不是 “提问题的人”。

  有些干部活在 “幻觉治理” 里:觉得网上没投诉了,事情就不存在了;帖子删掉了,群众的难处就消失了。可实际上,短期删帖、压热搜或许能换来 “表面太平”,但群众的实际困难还在那儿 —— 路灯依旧不亮、食堂问题没改、办事还是拖沓。这些没解决的问题会像 “定时炸弹”,情绪越积越多,小矛盾迟早拖成大问题,最后反而更难收拾。

  就像有人反映小区停车乱,干部不牵头划车位、定规则,反而去删投诉帖,结果车主们因为抢车位吵架甚至冲突,小事最终闹成了群体矛盾 —— 这就是 “捂问题” 的代价:问题不会因为被掩盖而消失,只会因为被忽视而恶化。

image.png

  03      干部为啥宁可 “捂” 也不愿 “办”?根源在两种心态     

  为啥有些干部放着问题不解决,偏要花力气 “捂盖子”?说到底,是两种心态在作祟:

  1. 官僚主义:没把自己当成 “服务者”

  有的干部 “官本位” 思想重,觉得自己是 “管事儿的”,不是 “办事的”。在他们眼里,群众反映问题不是 “提需求”,而是 “挑刺”“揭短”,是在跟自己 “过不去”。

  比如群众投诉校服质量差,他不查厂家、不追责任,反而觉得 “这不是在说我工作不到位吗”,满脑子想的是 “别影响我的政绩”,而不是 “别让孩子穿劣质校服”。这种心态下,自然会把群众的诉求,当成需要 “堵回去” 的麻烦。

  2. 本领恐慌:不会解决,就干脆 “一刀切”

  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快,有些干部缺乏 “精准回应、有效解决” 的能力。他们不会区分 “合理诉求” 和 “恶意炒作”,也不懂怎么跟群众沟通、怎么一步步推进问题解决。

  遇到投诉要么慌了神,要么觉得 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,干脆用 “一刀切” 的办法:不让群众说话,就不会有 “舆情”;捂住问题,就不用面对 “解决不了” 的尴尬。比如不会处理物业纠纷,就劝业主删帖;不懂怎么规范学校收费,就压下投诉 —— 本质上是用 “捂” 来掩盖自己 “不会办” 的短板。

   04      正确的做法该是什么?把 “麻烦清单”,变成 “待办事项”      

  其实群众愿意上网发声,不是 “挑事”,而是 “信任”—— 相信政府能帮自己解决困难。那些帖子、留言背后,是一个个真实的生活难题:孩子上学要排队、办事跑断腿、小区环境差…… 这些都不是 “舆情”,而是 “民声”,更是 “民生”。

  要改 “舆情过敏症”,关键是转变思路:别把群众诉求当成 “麻烦清单”,要把它们看作 “待办事项”,做到这三点:

  1. 快速响应:别让群众 “等凉了心”

  群众反映问题后,别装聋作哑、拖拖拉拉。哪怕暂时解决不了,也要第一时间回应:“你的问题我们收到了,正在核实情况,3 天内给你反馈进度”—— 一句明确的回应,能让群众感受到 “被重视”,而不是 “被忽视”。

  2. 妥善解决:用实际行动代替 “口头承诺”

  回应之后,更要真刀真枪解决问题。比如反映路灯不亮,就联系市政部门检修;投诉食堂饭菜差,就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检查食材、督促整改。解决问题不能 “走过场”,要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:路灯亮了、饭菜好了、办事快了 —— 这才是对 “诉求” 最好的回应。

  3. 及时反馈:做到 “事事有回音”

  问题解决后,要主动告诉群众结果:“路灯已经修好,你可以去看看;食堂也换了食材供应商,价格和质量都公示了”。哪怕问题暂时没法全解决,也要说明 “现在卡在哪个环节”“下一步会怎么推进”—— 别让群众 “干等”,更别让他们觉得 “投诉了也白投”。

  最后想说:听民声,才是稳民心的关键

  互联网本应是政府和群众沟通的 “连心桥”,可 “舆情过敏症” 却把它变成了 “对抗的高墙”。其实干部不用怕群众提问题,群众的声音里藏着 “治理的方向”—— 路灯不亮提醒要完善基础设施,食堂问题提醒要加强校园监管,办事拖沓提醒要优化流程。

  真正的 “舆情应对”,从来不是 “消除声音”,而是 “解决问题”。只有把矛盾化解在早期,把问题解决在源头,才能让群众觉得 “我的诉求有人听,我的困难有人管”。毕竟,捂得了帖子,捂不住民心;听得见民声,才能稳得住民心 —— 别等小事闹大,才后悔当初 “捂错了地方”。

       编辑:童楚欣



下一篇: 山西舆情调研中心招聘运营人员启示
上一篇: 2025《网络舆情》杂志读者会在南京举办!捕捉真实民意的流淌